正值夏日旅游旺季,大家都盼著打卡名山勝水、漫步城市街巷,可不少人旅行歸來卻苦不堪言:“爬了兩天山,膝蓋疼得睡不著”,“每天暴走2萬步,腳踝又腫又僵”……別慌!
很多人覺得關節疼痛忍一忍就好如何看待這樣的想法?
今天特邀廣東省中醫院運動醫生科主任、醫學博士楊偉毅先生,揭秘關節養護的底層邏輯,助力大家更好地守護身體平衡,邁向韌性人生。
這是不對的!關節疼痛是身體發出的預警信號,光靠忍耐是行不通的。若不及時處理,極有可能發展為骨關節炎,甚至導致關節變形,嚴重影響正常行走和活動能力。所以,關節疼痛千萬別硬扛,及時調理才是關鍵。
從中醫角度看,關節疼痛的根源是什么?
中醫認為,骨關節炎屬“骨痹”范疇,關節不適與肝腎不足、氣血失調密切相關。
從肝腎方面看,肝藏血,主筋;腎藏精,主骨。肝血不足,筋膜失養,關節活動就會受限;腎精充足,骨骼堅固,關節活動才能正常。
而從氣血方面看,氣血在經絡中運行,貫穿筋骨,為關節提供營養。氣血充足且運行順暢,關節才能得到充分滋養,保持靈活、強健。
基于以上,關節疼痛的機理,從中醫角度可理解為“不榮則痛、不通則痛”:
“不榮則痛”是由氣血虧虛、肝腎虧虛等內因引起,臟腑、經絡、筋骨等得不到滋養引發疼痛;
“不通則痛”是氣血運行不暢,經絡、臟腑功能失衡引發疼痛,具體機制包括外邪侵襲,導致經絡閉阻,氣血不暢,引發關節疼痛、腫脹、麻木;氣血滯淤,導致局部氣血不通,常呈刺痛、脹痛。
應對關節疼痛問題,如何調理更高效?
科學養護是關鍵!記住三個字,第一是通,第二是潤,第三是護:
“通”就是根源疏通,扶正袪邪,疏通氣血。 只有這樣,筋骨才有充足的滋養,從而能保持強健且靈活自如,身體的整體健康狀態也會因此得到提升。
可試試唐代藥王孫思邈所創名方“獨活寄生湯”,該方包含牛膝、杜仲、川芎、黃芪等中藥材,具有祛風除濕、溫經止痛、補益肝腎、強筋壯骨、活血化瘀、緩解關節疼痛等多方面的作用。
“潤”是指潤滑關節。現代醫學認為,關節不適是因為軟骨及滑液的潤滑性下降,導致關節軟骨退化、損傷。因此,提升軟骨和滑液的潤滑性,可減少磨損,緩解疼痛,改善關節功能。
“護”就是提升軟骨的合成能力,促進軟骨的修復,同時兼顧養護硬骨。軟骨和硬骨相互依存,軟骨需要硬骨來提供支撐,而硬骨也需要軟骨來減少摩擦和沖擊。合理搭配多種營養,如氨糖+膠原蛋白+軟骨素+鈣,可同時補充軟骨和硬骨所需的營養,達到“軟硬兼施”。
總而言之,我們要結合東方智慧與現代方法,才能更好地內調關節源動力,外養關節靈動力,延長關節“壽命”。
日常生活中還要怎么做,可以延長關節使用期?
要調養效果好,日常還要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可從飲食、起居、運動、情志這四個方面入手。
飲食方面:多吃補肝腎的食物,如黑芝麻、黑豆等。要遠離生冷、肥甘厚味、辛辣刺激食物及煙酒,這些易加重關節負擔或引發不適。
起居方面:充足的睡眠能緩解疲勞,減輕關節壓力。建議每晚11點前入睡,中午適當小憩。居住環境要保持溫、濕度適宜,避免寒冷、潮濕、悶熱。
運動方面:合理運動可增強關節靈活性與穩定性。可選擇八段錦等緩和運動,注意控制強度、循序漸進,避免劇烈運動。
情志方面:改善焦慮、煩躁等情緒能幫助我們減輕關節疼痛。可通過社交、茶修、聽音樂等方式調節心理狀態。
0
換一換
0
無限極服務
微博
無限極(中國)
無限極視頻號
紛享薈商城